古代绘画装潢形制有哪些?
为了便于观赏和保存,对每一件作品须进行必要的加工,从晋唐以来就有了装裱法,并逐步形成不同的规范形制,有各自特定的名称,横幅为“卷”,直幅为"轴”,呈书册形的为"册直幅连成一套成双数,四,六,八至十二幅为"屏”,它源于古代从屏风上拆下来的画,改装成套屏,晋以来的装潢形式不断演变,掌握其变化发展规律可以对古代绘画书法的断代起到辅助作用。
1、卷
指裱成横长的形式,放上桌案上从左至右卷的叫"卷"。也称‘手卷”,"横看”、“行看子”。其卷有长有短,有高有矮,也有许多短幅合起来裱成一长卷,便于观赏,手卷的装裱工艺质量要求较高,各时代的手卷形制不尽相同。
实物可以见到宋徽宗时代的"宣和装"手卷,元代装裱的手卷,前面没有引首只有尾纸,便于题跋钤章,元代以后装裱手卷为保护画心,多加以引首,尾纸也加长许多,明清时期手卷的常见格式由“天头”、"引首”、“画心”、“尾纸”等四部分组成。
2、横披
比手卷短的画心,装裱后便于悬挂供观赏的挂幅,称为"横披“。横披的两头都有半圆形的木制杆,称脊鱼背,横披的高要短于宽,装裱比较简单。
3、立轴
装裱成直幅竖看,上部带天杆,下部带地杆,两边带轴头的称/立轴最早的立轴出现在唐代敦煌洞窟的佛画中,宋代的立轴比较多,著名的’宣和装就是指北宋时期的装裱风格。“宣和装”上为裱天头,又称引首,中有“惊燕”(又称“经带”)两条,下面边框接本幅,本幅下也有边框和“下引首”接轴,现代曰本画的装裱基本上仿效宣和裱法,一般称高头大幅的立轴为“中堂”,常悬于大厅堂的正中部位,窄长的立轴又称"条幅“。诗堂是在立轴的上部留纸,绢的一处空白地,专供题跋用,位于引首与画心之间。
4、屏条
从旧屏风上拆下来的画片改装成条幅,成双数组成四到十二幅等,有的是由多幅单个画面组成;有的是一幅大画面组成的连屏,也称为“通景屏”。屏下也有轴杆,但中间不带轴头,只有两头带左,右各一个轴头的,也有都不带轴头的,
5、纨扇
宋代非常流行圆形和椭圆形的纸和绢制成的纨扇,也称之为“团扇”。文人喜欢在上面绘上人物,山水,花鸟等。后人将扇面拆下来,装裱成册,专供欣赏用,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又重新出现“团扇”热,现在看到的许多纨扇就是这一时期的,还有配有象牙,红木柄的完整纨扇。
6、折扇
可用于书画的"折扇,也有称“聚头扇”,"折叠扇"。出现在明中期成化年间的苏州一带,后来普及到各地,折扇一般为矾宣,金笺,云母笺等熟纸做成,比较光滑硬挺,将用过的扇面重新装裱成册页供观赏的称为_扇面,带扇骨完整的扇,称之为"成扇",明清时期大多成扇一面是绘画,一面是书法,也有两面都绘画,或都写字的,还有将折扇一面分为几段,分别由名人雅集的书画合作扇。
7、册页
将小幅书画装裱成单幅的称之为“页”,将多幅小画裱成对折硬片,加以封面或木板,外包锦面,成为书册形式的便称为“册”或”“册页”,唐宋时期的册页多是画后再装裱成册页,明清时期的册页多是先裱好再作书画,其矾太重,影响墨色效果。横册全是对折裱的,画时中间会留下痕迹。
8、对联
将两狭长条做成一副联语,称“对联”,也称“对子”。出现在明代晚期,盛行于清代,主要用于书法,幵始写在大门楹柱上,或门上张贴悬挂,又称"楹联;,要求文句必须对仗,清代也有少数的“画对或绣对”,有长联写成双行的称为"龙门对”。
9、镜心
画沦只托裱四边,无轴或杆,便于安装在镜框内,镜心一般比横披要短,适合现代家庭装饰,所以镜心比较流行在民国以后的书画装潢形制中,以横式为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