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浏览按照仓储作业的功能特点和ISO9000同际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存储区域可划分为待检区、待处理区、合格品储存区和不合格品隔离区等。
(1)待检区,用于暂存处于检验过程中的商品。处于待检状态的商品一般采用黄色标识,以区别于其他状态的商品。
(2)待处理区,用于暂存不具备验收条件或质量暂时不能确认的商品。处于待处理状态的商品一般采用白色标识,以区别于其他状态的商品。
(3)合格品存储区,用于储存合格的商品。处于合格状态的商品一般采用绿色标识,以区别于其他状态的商品。
(4)不合格商品隔离区,用于暂存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处于不合格隔离状态的商品一般采用红色标识,以区别于其他状态的商品。
仓库内除设置上述基本区域外,应根据仓储业务的需要,设置卸货作业区、流通加工区、备货区等。为方便有关业务的处理,保证库内货物的安全,待检区、待处理区和不合格商品隔离区应该设置在仓库的人口处。
分类分区储存就是分门别类地将商品相对固定地储存在某一货区内,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合理储存一定种类的商品,以便集中保管和养护。
分类是依据产品向然属性、互补性、流动性对储存物进行类別划分,而分区则是根据仓库的建筑、设备等条件把仓库划分为若干保管区。
仓库本身性质的差异使具体仓储商品的保护存储方式也有所区别,所以需要对不同种类的商品进行系统合理管理。具体的方法如下所述。
(1)根据商品的类别与特点各向存储。
(2)根据商品的安全性进行储存。
(3)根据商品的始发点进行储存。
(4)根据商品的使用条件进行储存。
(5)根据仓库的条件及商品的性质进行储存。
按商品的种类和性质分区,不同种类、性能相近、易被一起订购的产品,一般应存储在同一区域,如桌和椅;能相互影响各自品质的商品应分开储存,如医药品不能和袋装农业化学品存储在一起,烟不能与茶叶存放在一起。
商品的作业特点是指根据储存货物的需求量和周转率或流通速度安排储存场所。需求量大的商品应该存储在离运送和接收场地近的地方,可缩短物料搬运设备运送的距离。流动快的产品应放在最接近输出卡车停靠的位置。需求少又周转慢的商品应该存储在离仓库出入口较远的区域或别的地方。